教育部发布加强学生生命教育、青春期教育和挫折教育的十大措施-粉丝头条网

toodd 阅读:2 2025-10-24 17:23:01 评论:0

2025年10月24日,据教育部网站消息,教育部近日发布《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》(简称《措施》),意在全面提升中小学生心理素质,促进身心健康成长。

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表示,当前,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广泛关注,心理健康工作面临新形势新挑战。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、国务院关于青少年健康工作的决策部署,按照教育部重点工作安排,基础教育司坚持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,针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突出问题和阶段性特点,以“小切口”为突破,制定了这十条具体措施。

《措施》提出有效缓解学生考试升学焦虑。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,严控书面作业总量,严禁布置机械重复、惩罚性作业,鼓励每周设置一天“无作业日”。规范考试管理,减少日常测试频次,合理设置考试难度,不得以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名。巩固校外培训治理成果,继续严控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,规范非学科类培训,加强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防范治理。有序推进中考改革,加快扩大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,开展均衡派位招生试点,缓解学生和家长升学焦虑。

同时,《措施》提出全面落实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,每月至少开展一次综合性教育实践活动,加强学生生命教育、青春期教育和挫折教育,提升学生适应环境、调适情绪、应对压力等方面能力,增强心理韧性和心理免疫力。

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介绍,围绕运动不够、睡眠不足、网络沉迷等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突出问题,《措施》强调注重身心协同发展,培养健康生活方式。一是全面落实“每天体育活动不少于2小时”,推行“能出汗”的体育课,普及全员体育竞赛,延长课间活动时间,通过体育锻炼释放压力、增强体质、促进心理健康。二是保障充足睡眠,科学安排作息,严禁挤占睡眠时间,并将睡眠纳入健康监测与教育评价体系。三是培养健康用网习惯,规范管理学生带入学校的智能终端产品,严禁将手机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。鼓励学生和家长共同开展“息屏行动”,减少对网络过度依赖。

对于留守儿童、单亲家庭儿童等特殊学生群体,《措施》明确,建立“一生一策”心理健康档案,实行建档立卡管理,在开学、考试、升学等关键节点加强心理辅导和情感关怀。每学期至少开展1次家访,常态化家校沟通,深化“爱心妈妈”等结对帮扶行动。三是改善寄宿制学校条件,提升生活教师关爱服务水平,为学生提供更加温馨的学习生活环境。

《措施》还提出实施中小学“护苗行动”,及时化解学生间存在的矛盾冲突,坚决防止各类学生欺凌行为。

此外,十条措施业包括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支持体系建设,减轻教师工作负担,及时做好教职工心理调适和情绪关怀。鼓励有资质的社会力量、专业医疗机构,为教师开展心理辅导实训提供支持。

专家指出,在当前社会快速转型和教育深刻变革的背景下,中小学生学业焦虑、睡眠不足、网络沉迷、校园欺凌等现象交织出现、彼此影响,成为制约学生身心发展的突出因素,也是社会高度关切的热点话题。

在此背景下,学生心理健康日益受到重视。此前在2021年7月,教育部曾印发《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》提出, 针对学生在学习、生活、人际关系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遇到的心理失衡问题,主动采取举措,避免因压力无法缓解而造成心理危机。

文件明确高校要面向本专科生开设心理健康公共必修课,原则上设置2个学分(32-36学时),中小学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校本课程。县级教育部门牵头,每年面向小学高年级、初中、高中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测评。

搜索
排行榜
标签列表
    关注我们

    扫一扫关注我们,了解最新精彩内容